回顾近年来三亚及周边市县的经济关联作用,仿佛有一支看不见的手在促使大三亚圈的形成。尽管没有摆上政府台面的主流支持,发自民间的呼声却十分强烈,企业与民间组织之间,行业与主管部门之间,牵手也好,联动也罢,目的只有一个:把这个“圈”圈得更牢固。 现状:行业自发牵手
以2003年“非典”为时间节点,三亚旅游由观光向休闲度假成功转型升级,“三亚”品牌效应凸显,成为世人向往的度假胜地和宜居场所。随着三亚经济的快速发展,周边市县被辐射和带动。三亚作为成功的典范,周边市县开始思考三亚的产业优势,并争相效仿。一方面,周边市县一心摆脱贫困的帽子,傍着三亚大作旅游和房地产做文章;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组织起来,共同拓展客源市场。
旅游行业的受益最为明显,一些旅游线路已经离不开周边市县的构成。以陵水南湾猴岛、保亭呀诺达为典型,三亚的高星级酒店为了吸引客人,推出房价含这些景点门票套餐;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制定来年旅游推介计划,和行业协会召开一些营销论坛时,都会听取周边市县旅游企业的意见。
周边市县的房地产企业干脆将售楼部设在三亚,直接将客户从三亚的大海边拉进周边市县的山里。基于价格的优势和资源的完全互补,周边楼市行情随大三亚一路前行。 根源:供给与需求平衡
“1990年代三亚想做南部老大,可自己还吃不饱。现在不在乎做不做老大,市场却在推着三亚成为南部龙头,带动南部共同发展。”一位旅游规划专业人士认为,大三亚圈的形成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历史的合理性。
很长时间里,1919平方公里的三亚,规划市区面积仅38平方公里。整个三亚东西长91.6公里,南北宽51公里,北靠高山,南临大海,呈一个狭长状的多角形。“开车仅半小时就把市区转完一圈。”游客都感慨三亚太小,东边去了亚龙湾,西边看了南山,再走就出三亚地盘了。
“海南南部相似或互补的优良自然资源仅限定在行政三亚范围是不够也不合理的,它需要释放。”资深房地产人宋景深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三亚高品质、高要求的旅游和房地产供给填补了先富起来人群的需求,成就了今天的三亚。
三亚作为门户,招揽了客源,是为客源供给者;大三亚以资源的互补之长,供给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发展:大三亚形成合力
大三亚区域经济圈有两条脉络:一是沿海岸线发展的蓝色脉络,以三亚为中心,东西两翼推进;二是向北部山区发展的绿色脉络,以三亚为中心,山海相连,指状伸展。
蓝色脉络相对容易受到认同,因此三亚之外,清水湾、香水湾、石梅湾,龙栖湾、龙腾湾、龙沐湾,一个海湾接一个海湾地受到企业的青睐。但面积更广阔的绿色脉络仍有待挖掘。从资源合理化利用的角度来说,现在大三亚山海资源存在一边倒现象。一方开发过度,一方无人问津。开发商们都挤在海边,争抢海岸线,看上去只有滨海“一层皮”的经济活跃。
事实上,从大海转向大山,从宽阔、蔚蓝、喧闹到丰富、碧绿、静谧,唯有大三亚才包含了动和静的完美结合。
再进一层次,当民族特色、热带雨林等资源与三亚的品牌、服务形成合力,再引导投资方向,改变旅游和居住习惯,能使大三亚经济圈的配置更加合理。
不可否认,大三亚区域经济圈业已成型,深入研究圈内资源的分布,完善区域竞争和融合,是当下的重要课题。
|